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

飛翔的大紅鸛




這是8月17日拍攝的棲息在肯亞納庫魯湖的火烈鳥。 新華社記者徐速繪攝

大紅鸛又名火烈鳥,分佈於中美洲及南美洲、非洲、南歐、中亞及印度西部。相信很多人都見過這鳥種,因為在各大動物園中都有圈養大紅鸛,牠們那橘紅色的羽衣,在陽光下更形豔麗。但是,你見過飛翔的大紅鸛嗎?我是沒有見過,而我看到這兩張圖片時,才明瞭野外才是大紅鸛的棲息地。壯觀、自由自在才是牠們的本性,大紅鸛是結群活動的鳥類,性喜鹹水湖泊。一般的動物園多將每隻大紅鸛的翅膀折斷,就像圈養天鵝、鵜鶘的方法,以避免牠們飛走。所以在動物園中看到的大紅鸛,漂亮是漂亮,但多半無精打采。

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

四川新都橋

整個夏天是賞鳥淡季,淡到出門賞鳥只見老面孔。雖然極力告訴自己不要歧視鳥種,無奈"久病無孝子",千篇一律的鳥種,終歸導致審美疲乏。天氣太熱是主因,幾次出門賞鳥,始終提不起抬相機的欲望。

近日觀賞網友老草的一篇四川稻城之旅,圖文並茂。清澈的高山小溪,綠草如茵的溪岸,散發出高山特有的清新空氣。讓我懷念曾經在都江堰及其旁虹口保護區的賞鳥之旅,那西部特有的風光,是那麼清靜、樸實、優美,可惜專心拍鳥之餘,已經無暇顧及拍景,悔恨不已。老草文中提到新都橋,說到新都橋是攝影家的聖地。頓時想起多年前一位四川鳥友專程到新都橋拍風景,張張經典,忍不住收納珍藏,現在正好拿出來晒晒,以解炙夏之暑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

亞洲首見禿頭鳴禽

東方鳥類俱樂部7月份的期刊(Forktail)發表了一個新發現鳥種,這隻大小類似鶇科的鳥,是在老撾的科學家所發現,體色橄欖綠色具淺色胸部,有獨特的缺毛形象,臉粉紅色及眼周藍色的皮膚擴展到嘴部,稀疏且像頭髮般的羽毛從頂冠而下。由於其面部和頭部的一部份缺乏羽毛,此物種已被命名為裸面鵯(Pycnonotus hualon/Bare-faced Bulbul),它是在亞洲大陸發現唯一一隻光禿禿的鳴禽。在亞洲100多年來,這是鵯科約130多種鳥類的第一個新發現種。

Pycnonotus hualon_裸臉鵯


BirdLife全球重點鳥區協調員Lincoln Fishpool博士說:“這是令人振奮的消息,也是偉大的發現”,“它突顯這一地區鳥類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。此鳥似乎主要為樹棲,牠被發現的地區為稀疏森林而地形崎嶇的石灰岩地,也可能因為這是一個人跡罕至而不為人知的棲息地,才能有此不尋常的發現。此報告首席作者--墨爾本大學Iain Woxvold說:荒涼的棲息地造成天然的限制,有助於解釋為什麼這樣一個非同尋常,卻有顯著習性和獨特鳴叫的鳥類,一直被忽略了這麼久。(編者譯)

意見欄

工具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