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

前波莫瑞淺海灣國家公園的灰鶴(轉載)

前波莫瑞淺海灣國家公園(Nationalpark Vorpommersche Boddenlandschaft)每年都會聚集大量鶴類,它們在秋收的田地裡大嚼莊稼,為向南方遷徙積蓄力量。玉米是它們的最愛。(右下圖:每年有大量 的鶴鳥飛來這裡,來源:picture-alliance/ZB。)

這片位於波羅的海岸邊小鎮格羅斯-墨多夫(Groß Mohrdorf)的保護區是世界上最大的鶴類棲息地之一。每年有7萬隻鶴類光顧此地,這也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鳥。當地的農民對遊客們沒什麼意見,不過 對鳥兒就有些無奈了,因為這些飢餓的鳥兒會把剛剛種下去的種子啄食一空。

格羅斯-墨多夫位於菲捨蘭-達斯-青斯特(Fischland-Darß-Zingst)半島,當地鶴鳥信息中心(Kranich- Informationszentrum)的領導諾瓦爾德(Günter Nowald)稱:「過去農民可以因為鶴鳥帶來的損失獲得政府補償。」現在採取了新的解決辦法,讓各方都能感到滿意:人們在田裡投放谷物主動給鶴鳥餵食。

通過這種額外餵食的方式,還可以對鶴鳥的啄食行為稍加控制。諾瓦爾德說:「鶴鳥會被投放的小麥集中吸引到特定的區域,避免田地被糟蹋。」這對遊客們也有好 處,在當地設立的觀鳥平台上,遊客不必擔心看不到鶴鳥。當數千隻鳥密密麻麻的聚集在一起,「這種景象,您肯定沒見過。」當然,灰鶴的身影不會淹沒在「鳥 潮」中,因為這種鳥的身高有1.25米。它嘹亮的叫聲會響徹農田和大海。(左圖:一隻灰鶴正在四處張望,它身後是一群正在覓食的鶴鳥,來 源:picture-alliance/ZB。)

鶴類信息中心的鳥類觀察員會全年值勤。到8月份,來自各地的科學家會和第一隻光臨此地的侯鳥同時到達。他們會在觀鳥站解答遊客的問題,並樂意與遊客共用它 們的望遠鏡。這些昂貴的望遠鏡價格高達3000歐元,是觀察動物的專業設備。諾瓦爾德說:「有些遊客每年都會來觀鳥。」

菲捨蘭-達斯-青斯特半島的鶴鳥來自不同的棲息地。它們大多數出生在瑞典。挪威和芬蘭的鶴類也有不少。最讓觀鳥者著迷的是「鶴舞」。一般而言,鶴鳥在年初 的交配季節才跳舞。他們也因此得名「北方的舞者」。諾瓦爾德補充道:「其實只要處於興奮狀態,它們就會跳舞。」他們的興奮可能是因為發現了海鷹的窺視,或 者因為爭搶食物。

大多數動物都棲息在海邊的灘塗地區。這是青斯特半島東部的一大片淺海灣。諾瓦爾德聲稱,每年會有4萬隻野生鳥類在這裡停留。到11月初,他們會聚集起來重新出發。在菲捨蘭-達斯-青斯特停留的鳥類,它們的最終目的地一般是法國南部或西班牙。

隨著秋意漸濃,越來越多的鶴鳥在這裡落腳。它們起初在遠離觀鳥站的海邊活動。隨著數量的增加,它們不得不向內陸地區的方向尋找食物。如果投放的食物不足,它們也會主動接近旅遊者討食,諾瓦爾德說:「鶴鳥會從一塊田地的中心向外覓食。

鶴鳥十分警覺。「曾有這樣的說法,它們的每片羽毛上都有一隻眼睛」。在神話中,鶴鳥是守望的鳥類。在古人的畫上,鶴鳥的嘴裡往往都銜著一塊石頭,以防止自己睡著。如果它們睡著,石頭落地的聲響就會重新把它們驚醒。也許跳舞也是它們驅除睏倦的一種辦法吧。

到當地觀鳥的遊客可以記下下列信息:

鶴鳥信息中心,地址:Lindenstraße 27, 18445 Groß Mohrdorf 電話:038323/80540

梅前州旅遊協會 地址:Platz der Freundschaft 1, 18059 Rostock 電話:01805/000223(德國境內每分鐘14歐分)

鶴鳥信息中心網址: www.kraniche.de

更多梅前州旅遊信息請查看: www.auf-nach-mv.de

格 羅斯-墨多夫的鶴鳥信息中心全年開放。科學家在那裡開展研究項目,同時也舉辦了一個展覽,以說明鶴鳥的研究價值。該地區每年會接待15000名訪客。開放 時間: 9月和10月,每天9:30到17:30。11月,每天10:00到16:30。在12月和1月要參觀展覽必須預約。

來源:FR-Online

(2009年9月25日)

2009年9月27日 星期日

東方白領--環頸鴴


體型較小(15厘米)而嘴短的褐色及白色鴴。雄鳥胸側具黑色塊斑,雌鳥此斑塊為褐色。雄鳥夏羽時,額頭有一道黑色,雌鳥則無;冬羽時的雌、雄以及幼鳥均極相似,分辨不易;亞種dealbatus嘴較長較厚。與金眶鴴的區別在於腿是黑色,而金眶鴴是黃色。事實上黑腳的鴴屬水鳥並不多,其中與馬來鴴易混淆,與馬來鴴的區別僅在耳斑與過眼線相連,而馬來鴴黑耳斑與過眼線有些錯位。




環頸鴴俗名白領鴴、東方環頸鴴;叫聲為重複的輕柔單音節升調叫聲pik。分佈於美洲、非洲及古北界的南部;向南方越冬。指名亞種繁殖於中國西北及中北部;越冬於四川、貴州、雲南西北部及西藏東南部。亞種dealbatus(包括nihonensis)繁殖於整個華東及華南沿海,包括海南島和台灣,在河北也有分佈;越冬於長江下游及北緯32°以南沿海,均為一般性常見鳥。




環頸鴴喜單獨或成小群進食,常與其他涉禽混群於海灘或近海岸的多沙草地,也於沿海河流及沼澤地活動。

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

濃豆漿與乾拌麵

(台北植物園2009賞鳥記)
今天09月25日是個令人神清氣爽的日子,昨晚說好我去找鼠哥說的那家豆漿店--天下第一濃,老婆去找那家40年不敗的"南海乾拌麵"。早上五點半開車真舒適,路上人少車少,空氣清新。朝陽向曉天,莫非老天也很滿意阿扁還押!嘿嘿!

鼠哥說的那家豆漿店就在"坐餓多端"旁邊,只要了燒餅和油條,外加一個蛋餅及冰豆漿。這些是我的早餐,準備帶到植物園,一邊賞鳥一邊享用。為什麼是這家的早餐?因為鼠哥保證這家的豆漿是全台北市最濃最香的,就衝鼠哥掛的保證,好歹也要捧場一次。送我到植物園後,老婆自行去尋找"南海乾拌麵"。這家"乾拌麵"位於南海路及泉州街,享譽40年以上而不衰,年輕時吃過,是很普通的豬油蔥花拌麵。以前是因為物美價廉,歷久不衰。近年因為很多店家忌用豬油,倒是襯托這家的"豬油蔥花拌麵"易顯突出。昌盛時期,這家沒有坐位近似攤販的店周,停滿不乏名車的盛況,著實嚇人;只見無論是販夫走卒或權貴政要,人手一碗"豬油拌麵",或站著、或蹲著,或搶到路邊花壇小矮牆當坐椅。沒錯!就是這麼"牛"!

名義上,"賞鳥"才是今早的節目主軸,而台北植物園也是一處不會掃興的賞鳥點。秋分已過,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見到候鳥。台北植物園與大安森林公園是台北市區最方便且最佳的候鳥尋蹤地,三不五時到這兩公園轉轉,是下半年重要的課題。這時候,荷花已經凋謝,各式各樣的蓮蓬頭煞是奇妙,不過沒有刻意去拍它們。

黑水雞在水池中悠閒的清理羽毛,在大都市待久了,世面見多了!
不像野外的黑水雞,見到人像人見鬼似的--拔腿就跑。

一隻鵲鴝站在圍欄內的空地上,旁邊有一條灑水用的塑膠皮管,鵲鴝似乎想要從水管中喝水。人們圍過來觀看,嚇得鵲鴝驚飛至一座電氣箱上。

正在讚嘆一叢紅花甚美麗,即聞一陣鳥語奔花香,五隻繡眼鳥呼嘯而來,肆無忌憚的在我們頭上摘花蜜。

一直沒看到黑冠鳽(黑冠麻鷺),心理不是個味,好像枉來植物園似的。加強對林下森處的搜索,顧不得站在溝渠上的夜鷺,也不想搭理一路尾隨的白頭鵯。

然而,聽到台灣擬鴷(五色鳥)的木魚敲,終於忍不住向樹叢上層瞄一瞄,緣份!竟然一眼瞧見牠在高高的樹梢上,即使背光大角度仰視,還是得留影紀念。

是啊!皇天不負苦心人,峰迴則路轉!才把視線放平,就看到一隻黑冠鳽成鳥站在不遠處的樹下,嘖嘖!牠不時還把幾根飾羽豎起來,確實有些神氣!我常說,台北植物園的黑冠鳽是拍攝鳥照新手的最佳模特兒,牠的一個姿勢可以五分鐘不動,個子還不小,新手不必追著鳥兒跑,鏡頭短點也影響不大。拍完黑冠鳽,意味著要收工了,臨近歷史博物館那面的荷花池有數十隻麻雀盤踞,牠們也從不過到荷花池另一面。

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

丹毛鳧--赤頸鴨

赤頸鴨雄鳥特徵為關公似的栗紅臉一直延伸到脖子,與灰色體羽成鮮明的對比,腹側有道顯著白斑(冬季時有助於辨認)。雌鴨全身大致為褐色帶有斑紋,頸部、腋部顏色稍暗,腹側之白斑則不明顯,喙形大多扁平,具有長頸,腳粗短,趾間有蹼。赤頸鴨雄鳥的叫聲為悅耳的哨笛聲whee-oo,雌鳥則為短急的一般鴨叫。

赤頸鴨只在北半球生活,不超越赤道。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,冬季遷徙至歐洲南部、非洲東北部與西北角,中亞見於埃及北部、伊朗至巴基斯坦、印度、緬甸、中南半島一線,繁殖於中國東北甚或西北者,冬季遷至中國北緯35°以南包括海南及台灣、菲律賓群島,為地方性常見的水鴨。

赤頸鴨俗名赤頸鳧、鵝子鴨、紅鴨、赤胸鳧、細斑黃頂鳧、丹毛鳧。經常活動在淺水水域,可見於不深的沼澤、湖泊以及河流的沿岸地區,尤其常見於水草叢生的岸邊,偶爾也見於開闊水面,能潛水,遷徙時常與其他雁形目鳥類結成大群。食性多以綠色植物的根、莖和種子為主要食物,亦吃一些動物性食物。常成群活動,善於飛行,飛行時頸腳伸直。每年5-6月間繁殖。一窩產6-10枚卵,卵重41-47克。孵化期24-25天由雌鴨擔任。

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

東方紅腿--紅腳鷸

體型中等(28厘米),腿橙紅色,嘴基半部為紅色的鷸屬。比紅腳的鶴鷸體型小,矮胖,嘴較短較厚,嘴基紅色較多,上下嘴基都帶紅色,不過最明顯的是沒有白眉。鶴鷸冬羽胸前細紋較少,看起來大致是污白色;紅腳鷸冬羽仍常見深色縱紋。

紅腳鷸多有聲響,飛行時發出降調的悅耳哨音teu hu-hu,在地面時作單音teyuu。紅腳鷸繁殖於非洲及古北界;冬季南移遠及蘇拉威西、東帝汶及澳大利亞。為常見鷸屬,指名亞種繁殖於中國西北、青藏高原及內蒙古東部。遷徙時大群鳥途經華南及華東,越冬鳥留在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、海南島及台灣。亞種ussuriensis在中國為過境鳥,terrignotae於中國的東北及華東,craggi繁殖於新疆西北,eurhinus於中國西部。

紅腳鷸俗名赤足鷸、東方紅腿,喜泥岸、海灘、鹽田、乾涸的沼澤及魚塘、近海稻田,偶爾在內陸。通常結小群活動,也與其他水鳥混群。

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

第一長嘴--扇尾沙錐

体型中等(26厘米)而色彩明快的沙锥,两翼细而尖,嘴长;脸皮黄色,眼部上下条纹及贯眼纹色深;上体深褐,具白及黑色的细纹及蠹斑;下体淡皮黄色具褐色纵纹。色彩与大沙锥、澳南沙锥及针尾沙锥相似,但扇尾沙锥的次级飞羽具白色宽后缘,翼下具色宽横纹,飞行较迅速、较高、较不稳健,并常作急叫声。皮黄色眉线与浅色脸颊成对比;肩羽边缘浅色,比内缘宽;肩部线条较居中线条为浅。

扇尾沙锥的叫声为响亮而有节律的tick-a'tich-a'tich-a…声,常于栖处鸣叫。被驱赶而告警时发出响亮而上扬的大叫声jett...jett。 繁殖于古北界的扇尾沙锥,南迁越冬至非洲、印度、东南亚及菲律宾。繁殖于中国东北及西北的天山地区者,迁徙时常见于中国大部地区,越冬在西藏南部、云南及中国北纬32°以南的大多数地区。

扇尾沙锥俗名扇尾鹬、田鹬、小沙锥。喜栖于沼泽地带及稻田,通常隐蔽在高大的芦苇草丛中,被赶时跳出并作"锯齿形"飞行,边发出警叫声。空中炫耀为向上攀升并俯冲,外侧尾羽伸出,颤动有声。遇险时常静伏不动,直到最后时刻才飞出,因此往往仅是惊鸿一瞥,难得看清。由于沙锥属鸟类极难辨识,一般于野外见到沙锥属鸟类,如不能肯定是何种沙锥?则常以"扇尾沙锥"(田鹬)呼之。

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

關於中國鳥類名錄

目前最新的所謂"中國鳥類名錄",大概就屬這本"中國鳥類分類與分佈名錄"。這本由鄭光美主編2005-05-01出版的"名錄"共收錄中國鳥類1331種,之後並未有更新的"中國鳥類名錄"。然而時至今日(2009),由於DNA技術突破、民智大幅開放、裝備精進等因素,世界鳥類(含中國鳥類)分類與名錄已經有顯著更動與增加。中國鳥類學界是如何看待此一問題?如何因應?這不是筆者這樣的業餘人士所能關心與主導的。然而即使是業餘賞鳥者,也有分類與名稱定義的需求,至今不見新而權威的"中國鳥類名錄",在賞鳥歷程(尤其於中國)中常造成不少困擾。

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想一想,誰有這個資格出版所謂"中國鳥類名錄"?台灣鳥類學界即使有能力,大概也沒有膽量出版所謂"中國鳥類名錄"!香港鳥類學界實力也不錯,但是面臨與台灣鳥類學界相同的問題,實在也不適合越俎代庖出版所謂"中國鳥類名錄"!那麼,就剩下中國大陸的鳥類學界,該不該出版?當然該出版!但是中國大陸的鳥類學界也有尷尬難解的難題。首先要面對的問題,所謂"中國鳥類名錄"包不包括台灣地區(含離島)?如果包括,那麼台灣特、亞種資料及新發現種資料如何獲取?台灣鳥類學界敢正式提供資料給大陸的鳥類學界嗎?如果大陸的鳥類學界逕行取用,則如何面對版權問題、資料準確度問題?如果中國大陸出版的"中國鳥類名錄"不包括台灣地區!嘿嘿!敢嗎?

也許有人會以那本由鄭光美主編的"中國鳥類分類與分佈名錄"為借鏡,認為其中就包含了不少"台灣特、亞種"資料。但是要知道,這本書最初是於1976年出第一版,當時兩岸關係緊張,幾無學術交流。大陸方面逕行界定"中國"的範圍,在當時無所也無從爭議。而且當時有關台灣鳥類特、亞種的資料,多半沿襲史溫侯及鄭作新的資料,問題不大。那麼問題拿到現在來看,問題大了!因為,有眾多原屬於台灣特有亞種的鳥類,如今"世界鳥盟"都將之提升為台灣特有種,那麼該種所有資料的建立與更新勢必由台灣方面主導。另外,近年在臺灣本島及離島發現不少新記錄鳥種,其中對於"中國鳥類名錄"來說也是新記錄者也不少。要不要納入"中國鳥類名錄"?如何納入?其實所謂"要不要",對於大陸方面來說,無需爭議,當然是"要"!關鍵是"如何納入"。所謂"中國鳥類名錄"是一正而皇之的名錄,關係於鳥類研究、教學之所本,所以不可能低調行之。然而當今兩岸關係微妙,既聯合又鬥爭,學術交流方興未艾,可說是正值"蜜月期"。政治上則不好說,有若"早春"時節,時而乍暖還寒,誰也沒準!所以即使要出版包括台灣新鳥種之"中國鳥類名錄",也不敢太高調,畢竟為了一本書造成兩岸緊張,不值得!結論,預估官方的立場,不必在此時添亂,繼續拖吧!

短腿黃足--翹嘴鷸

體型中等(23厘米)略顯低矮的灰褐色鷸。嘴長而上翹,是所有丘鷸科較特殊的。繁殖期肩羽具黑色條紋;腹部及臀白色。飛行時翼上狹窄的白色內緣明顯。




青腳鷸和翹嘴鷸的體型、體色相似度高,兩者區別有二:(1)腿的顏色不一樣。(2)嘴的上翹幅度不一樣。
青腳鷸的腿為較淺的黃綠色,嘴略往上翹;翹嘴鷸的腿為較深的橘黃色,嘴上翹幅度更明顯。

翹嘴鷸在台灣俗稱"反嘴鷸".牠的叫聲為輕柔悅耳的哨音hu hu hu,或較尖的顫音tee-tee-tee,或tit-ter-tee。那麼為什麼要特別強調"短腿黃足"?主因為在亞洲會出現正統黃色腿腳之鷸僅有二(餘皆屬青黃色),一為小黃腳鷸(Lesser Yellowlegs),另一即為此翹嘴鷸(Terek Sandpiper)。兩者大小相仿,都是金黃色腿腳,在野外非常醒目。差別(腿部)就在一種腿長(小黃腳鷸),一種腿短(翹嘴鷸)。

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的翹嘴鷸,冬季南移遠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。遷徙時常見於中國東部及西部;部份非繁殖鳥整個夏季可見於中國南部。



翹嘴鷸喜沿海泥灘、小河及河口,經常以移動性小生物為食(例如小蟹),因此常見在灘地上奔跑追逐獵物,覓食行為在一般岸鳥中較顯特殊。進食時與其他涉禽混群,但飛行時不混群。通常單獨或一兩隻在一起活動,偶成大群。

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

羞怯之鳥--澤鷸


體型中等(23厘米),上體灰褐,腰及下體白色,纖細型鷸屬。夏羽時頭、頸及腹側有許多細斑點,冬羽時則無。


與青腳鷸、小青腳鷸體形大小雖有所不同,但外形極為相似,分辨時以嘴部為主;本種嘴黑而細直,青腳鷸的嘴灰黑較粗且略向上翻,小青腳鷸的嘴黑色,嘴較粗直,較鈍且基部黃色。


叫聲為重複的tu-ee-u。冬季常聞重複的kiu聲,似青腳鷸,但調高;被趕時發出重複的yup-yup-yup。


繁殖於古北界,冬季南遷至非洲、南亞及東南亞並遠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,為常見鷸屬。繁殖在內蒙古東北部呼倫池地區者,遷徙經過華東沿海、海南島及台灣。偶爾經過中國中部。


俗名小青足鷸,喜湖泊、鹽田、沼澤地、池塘並偶爾至沿海灘塗。通常單隻或兩三成群,但冬季可結成大群,甚羞怯。



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

波心蕩漾青頭鳧--琵嘴鴨




體型稍大(50厘米)而雌雄異色的水鴨,其粗大呈匙狀的大嘴,同為此雌、雄鴨最顯著的特徵,雄鳥腹部栗色,胸白,頭深綠色而具光澤。雌鳥整體呈褐色斑駁狀,尾翅近白色,隱約可見纖細褐色貫眼紋。




琵嘴鴨的叫聲似綠頭鴨,但聲音輕而低,也作quack的鴨叫聲。琵嘴鴨主要分佈範圍在北半球,繁殖區位於全北界;向南方越冬。在中國繁殖於東北及西北,冬季遷至中國北緯35°以南包括台灣的大部份地區,屬地方性常見鴨屬。




琵嘴鴨俗名杯鑿、鏟土鴨、廣味鳧、琵琶嘴鴨、琵琶鴨等。喜沿海的瀉湖、池塘、湖泊及紅樹林沼澤。





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

候鳥模範生--林鷸

每年入秋以後,賞鳥人期盼候鳥的心情,隨著林鷸的到來,正式宣告候鳥遷徙行動開始。同樣的道理,春末夏初,確定林鷸離開時,也確定了候鳥北返時節結束。還沒有回返北方者,今年也就不走了。因此,我個人是以林鷸的遷徙行動,作為衡量候鳥遷徙季節的指標。


林鷸俗名油錐、鷹斑鷸,為體型中等(20厘米)、纖細呈褐灰色的鷸種。腹部及臀偏白,上體灰褐色而滿佈斑點。飛行時尾部的橫斑、白色的腰部及下翼以及翼上無橫紋;腳遠伸於尾後為其特徵。與白腰草鷸區別在腿較長,而偏黃色,翼下色淺,眉紋長及枕部;而白腰草鷸眉紋僅及眼部。冬羽時上身之褐色轉濃,眉線明顯。


林鷸叫聲為高調哨音chee-chee-chee,告警時發出chiff-iff-iff聲,不如青腳鷸叫聲悅耳。受驚時常筆直衝飛上天,並發出「掬、掬」叫聲。

分佈於全世界,而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者;冬季南遷至非洲、印度次大陸、東南亞及澳大利亞。繁殖於黑龍江及內蒙古東部者;遷徙時常見於中國全境。越冬於海南島、台灣、廣東及香港;偶見於河北及東部沿海。喜沿海多泥的棲息環境,但也出現在內陸高至海拔750米的稻田及淡水沼澤。通常結成鬆散小群可多達20餘隻,有時也與其他涉禽混群。




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

高瞻遠矚的牛背鷺

一片農地準備復耕,農民欲以耕耘機翻土,聰明的牛背鷺每每提前奔往耕耘機工作區佔位。初期還懊惱牛背鷺飛離鏡頭,事後弄明白怎麼回事,不禁莞爾!



鳥類的IQ有多少?以前常聽到的故事,是烏鴉會利用"填石"達到喝瓶子水的目的。畢竟這只是一個寓言故事,尚缺少科學論證。其他我們知道有些動物是具有智慧的,例如猩猩、海豚、藍鯨等少數物種,至於鳥類,到底有多少IQ?還是謎!



話說某日在大園一休耕農地觀鳥,正在搜尋剛剛發現的一隻黑腹濱鷸繁殖羽。

以前在台灣看到的黑腹濱鷸,都已經退去華麗的繁殖羽,"黑腹"也已經變成"白腹"。所以非常渴望拍攝這隻尚披華麗繁殖羽的黑腹濱鷸,無奈在組裝相機的同時,不知去向!懊惱中,一農友開車而至,善意相告:抱歉!等一下我們要翻耕這塊田地,打擾你看鳥了!窩心!被尊重的感覺,迅速掩蔽了失鳥的不快。


正準備離開時,看見一塊剛翻耕的田地裡聚集很多牛背鷺,這些牛背鷺多半是幼鳥,因為一來個體較小,二來多半不具繁殖羽。這批初生之犢不怕生,盡情的在新翻的土地裡找尋食物。我也想留下這樣的鏡頭,真無奈!剛舉起相機,又跑了一大半。瞧瞧四周,並沒有出現什麼猛禽或危機,那是怎麼回事?大群牛背鷺並未遠離,而是落到耕耘機新闢的工作區。牛背鷺們竟然是早早到預定覓食區等待,等待田土一新翻,新鮮可口又肥又粗的蚯蚓無從遁形,大夥一窩蜂的搶食。

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

紅腳娘子--黑翅長腳鷸



高挑、修長(37厘米)的黑白色涉禽。特徵為超長的紅色細腿,黑頂、黑細嘴、黑翅膀,有枕部黑色的也有頭全白的。但是碰到頭全白的長腳鷸時,請多長個心眼;因為很可能是"白頭長腳鷸"。 牠們之間的辨識差異在於光頭帶辮子(白頭長腳鷸),光頭光脖子(不帶辮子)則是黑翅長腳鷸。
叫聲: 高音管笛聲及燕鷗樣的 kik-kik-kik聲。
分佈範圍: 分佈於印度、中國及東南亞,指名亞種為罕見季候鳥。繁殖在新疆西部、青海東部及內蒙古西北部。中國其餘地區均有過境記錄,越冬鳥於台灣、廣東及香港。




喜沿海淺水及淡水沼澤地,通常小族群活動,數量不大,常見於淺水中涉水覓食,偶爾亦出現泥沙灘地上啄食。


















視頻

意見欄

工具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