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毛鳧--赤頸鴨
赤頸鴨雄鳥特徵為關公似的栗紅臉一直延伸到脖子,與灰色體羽成鮮明的對比,腹側有道顯著白斑(冬季時有助於辨認)。雌鴨全身大致為褐色帶有斑紋,頸部、腋部顏色稍暗,腹側之白斑則不明顯,喙形大多扁平,具有長頸,腳粗短,趾間有蹼。赤頸鴨雄鳥的叫聲為悅耳的哨笛聲whee-oo,雌鳥則為短急的一般鴨叫。
赤頸鴨只在北半球生活,不超越赤道。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,冬季遷徙至歐洲南部、非洲東北部與西北角,中亞見於埃及北部、伊朗至巴基斯坦、印度、緬甸、中南半島一線,繁殖於中國東北甚或西北者,冬季遷至中國北緯35°以南包括海南及台灣、菲律賓群島,為地方性常見的水鴨。
赤頸鴨俗名赤頸鳧、鵝子鴨、紅鴨、赤胸鳧、細斑黃頂鳧、丹毛鳧。經常活動在淺水水域,可見於不深的沼澤、湖泊以及河流的沿岸地區,尤其常見於水草叢生的岸邊,偶爾也見於開闊水面,能潛水,遷徙時常與其他雁形目鳥類結成大群。食性多以綠色植物的根、莖和種子為主要食物,亦吃一些動物性食物。常成群活動,善於飛行,飛行時頸腳伸直。每年5-6月間繁殖。一窩產6-10枚卵,卵重41-47克。孵化期24-25天由雌鴨擔任。
赤頸鴨只在北半球生活,不超越赤道。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,冬季遷徙至歐洲南部、非洲東北部與西北角,中亞見於埃及北部、伊朗至巴基斯坦、印度、緬甸、中南半島一線,繁殖於中國東北甚或西北者,冬季遷至中國北緯35°以南包括海南及台灣、菲律賓群島,為地方性常見的水鴨。
赤頸鴨俗名赤頸鳧、鵝子鴨、紅鴨、赤胸鳧、細斑黃頂鳧、丹毛鳧。經常活動在淺水水域,可見於不深的沼澤、湖泊以及河流的沿岸地區,尤其常見於水草叢生的岸邊,偶爾也見於開闊水面,能潛水,遷徙時常與其他雁形目鳥類結成大群。食性多以綠色植物的根、莖和種子為主要食物,亦吃一些動物性食物。常成群活動,善於飛行,飛行時頸腳伸直。每年5-6月間繁殖。一窩產6-10枚卵,卵重41-47克。孵化期24-25天由雌鴨擔任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