鳥類兒童節
六月,繁殖期的尾聲,各家大鳥紛紛帶著幼崽出來放風,或者還在忙著奔波育雛。當然,也有些晚產或趕第二胎者,仍然在努力中,繁殖期時間會延至七、八月(觀察經驗)。鳥類兒童期一般甚短(人類觀點),約莫幾週時間內,就必須完成豐羽、離巢、起飛等成長過程。此時的幼鳥最為脆弱,內憂(兄弟鬩牆)外患(天敵、意外)的干擾、傷害,往往就會結束一個剛剛面世的小生命。
牛背鷺的幼鳥與成鳥體型相當,這個時候還好認,因為成鳥的繁殖羽色還沒有褪完。
要辨別五色鳥的幼鳥也不容易,偷機一下,把沒有長鬍子的當幼鳥吧!呵呵
白頭鵯的幼鳥倒是很容易認,沒有白頭的鵯就是。可第一次看到時,還懷疑是黑頭鵯,幸好黑、白頭在台灣的分佈區只有很狹窄的重疊。
深入探索後,發現台灣的家燕種別很複雜,有留鳥及候鳥。候鳥還分冬候鳥、夏候鳥、過境鳥,再加上好幾種不同的亞種,有的待幾天就走,有的早幾個月來繁殖,現在已經離巢。有的晚來繁殖,現在正在育雛。
彩鷸的幼鳥眼睛顯得特別突出、大顆,看起來無辜、幼嫩。在相同的生境與時期,幾乎可以同時看到彩鷸、黑水雞及白胸苦惡鳥的幼鳥。
有很多觀察與研究,指出有少數黑翅長腳鷸在台灣繁殖。據以為這些"少數"應該屬於南半球亞種(留鳥),而冬天出現的"多數"應該屬於北半球亞種(候鳥)。這隻應該是亞成鳥,正跟著成鳥一起覓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