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

宜蘭下埔是個好地方

鋒面帶走颱風
25日打開衛星雲圖,忽然發現東南方的颱風被鋒面帶走了,到了下午,確定颱風被帶到日本。這麼說,星期一天氣將放晴;立刻打電話給老駱同學,邀約星期一一早奔往宜蘭賞鳥,展開今年初次宜蘭觀賞候鳥之旅。

下埔尋紫鷺
去過宜蘭多次賞鳥,但是從來不知"下埔"位於何處?只知下埔常有紫鷺(草鷺)出現,而且最近又出現了!早年只在黃河出海口見過草鷺一次,印象相當模糊,因此把尋找紫鷺當作此行目標。在網上參考宜蘭縣野鳥學會的賞鳥地圖,記住相關位置,過雪山隧道後隨即下高速,攔截191號公路後向北行,過中崙橋後伺機右轉即可進入下埔賞鳥區。剛進入下埔,尚未脫離民居聚處,已見休耕田中鳥影重重,其中有不少鴨子,令人深感候鳥遷徙渡冬的氣氛濃厚。再深入,哇哇!還有如此美麗舒適的賞鳥環境?

宜蘭下埔




去過不少賞鳥地點,包括大陸的一些保護區;要說地方大,那麼大陸的那些保護區真的是大。去過山東東營的黃河口保護區,在那裡開了眼界,什麼叫大?那才叫大!直可以稱作低矮的"美國大峽谷"。但是要稱為"舒適的賞鳥點",還只有"宜蘭下埔"當之無愧!因為"下埔"這個地方,交通方便,道路夠寬(便於會車),範圍適中(不會有疲於奔命、滿地遺珠之憾感覺)。最令人讚不絕口的是"樹蔭",因為所有臨海保護區皆缺乏"樹蔭",降低了人們下車信步悠閒之念。當然還有鳥況要好,下埔這個地方,單一鳥種數量不會很多,但是總鳥種數卻是名列全台前茅,常有出人意表的鳥種出現。紫鷺(草鷺)就是此地專利,全台紫鷺記錄最多的地方就出現在"宜蘭下埔"。驅車在水塘方陣中穿梭,瞧見遠處有數輛車停於路邊,心中有數,應該是守候的鳥友,八成紫鷺就在這兒!到了面前,一位滿面笑容、和善熱情的鳥友前來打招呼:你們運氣真好!一來就有紫鷺可看,這裡有人已經守候好幾天了!仔細一瞧,路邊已經架好七、八門大砲,隔岸樹林上共三隻紫鷺,兩大一小,時而停歇,時而飛翔,眾鳥友拍照得不亦樂乎!

塭底揀池鷺
拍完紫鷺後,心滿意足的轉戰塭底。剛騎上堤岸,只見田埂上一株黑影有些怪異,似鷺似鳽,鏡中瞧見深色圍兜,嘿嘿!池鷺。可惜池鷺見到車子猶豫半晌後依然逃離,不過並未遠離。瞄見池鷺翻下河床,和老駱調好相機下車,摸索上堤隔岸拍攝數張照片。塭底也是宜蘭的重要鳥點,範圍空曠,一目瞭然,經常有大批渡冬鳥群,現在可能還未進入冬季,只有少數鴴鷸類及先遣鴨子到來。缺點就是前述缺少"樹蔭",只有鳥會興建兩處簡易"觀鳥亭"。
宜蘭塭底




玉田摃龜
此行還有一"目標鳥",就是幾乎年年來訪的一隻"黑頭白鹮"。而且此鳥似乎超喜歡"玉田"這裡,我也曾經在玉田國小後方拍攝過。不過這次搜遍附近稻田,始終未見。

池鷺


草鷺(亞成)


草鷺(宜蘭下埔亞成)


草鷺(成鳥)


普通翠鳥(宜蘭下埔)

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

十月大園鳥況

10月19日至21日三天,幾乎逛遍大園的許厝港、內海、圳頭、沙崙等地,只為了把握兩場颱風間的空檔,看看能不能藉颱風到來撈到寶。事實的結果,並沒有什麼大寶貝出現,只有幾種少見的普鳥權充墊檔。像是流蘇鷸、普通燕鴴等,另外就是草地上的鷚及雲雀跟著燕鴴混群,以及出現不少的沙錐。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在許厝港發現的小濱鷸,算是這次賞鳥檔期的至尊寶了。

漲潮最後階段,一群金斑鴴節節敗退,每當潮水漲至腳邊,這群金斑鴴就再飛至近一些岸邊,一付依依不捨的模樣。常於濕漉草甸看到大群金斑鴴休憩等待退潮,倒是第一次看到牠們退離海邊的模樣。



與長嘴劍鴴混群的長趾濱鷸,只見到牠一隻。


長嘴劍鴴很多,到處都見到。


青腳鷸也是台灣冬季最常見到的水鳥之一。


找流蘇鷸找了兩天,原來牠躲在遠處,還跟一群黑翅長腳鷸混在一起。因為發現遠處有四隻赤頸鴨,才進而發現牠們,一共三隻,但是太遠,還是冬羽,照個記錄了事!


在一群沙錐旁邊,忽然蹦出來一隻紅胸田雞,也不管那些沙錐在睡大頭覺,這隻田雞可是大辣辣、肆無忌憚的大快朵頤;好像在宣示--這裡是我的地盤,你們這些外省鳥,對我要客氣些!



躲在大群燕鴴之間,事實上有好幾種鷚與雲雀,空中的天敵(紅隼)被燕鴴誘惑,給了這群靈活的小傢伙安全的空間。這隻紅喉鷚就是在這種氣氛下,愉快的覓食進餐。


沙錐是賞鳥人共認最難分辨的鳥屬,即使是專業的鳥類專家,把沙錐屬鳥類抓在手中,還是很頭大!我個人為了樂趣,自行彙整了一些沙錐辨認小撇步,純屬自得其樂。
扇尾沙錐


針尾沙錐


針尾沙錐


澳南沙錐


這些普通燕鴴是這幾天數量上可以比美金斑鴴及黑翅長腳鷸的,總數約300隻。早幾天牠們還群聚在固定的一塊田,後來熟悉環境後,已經同時分占數塊田,並隨時互通訊息,幫忙示警及救援。






在海邊堤岸走車時,就曾經幾次看到隼形鳥,牠們迎風懸停的動作令人印象深刻,但是因為逆光看不真切。沒想到一次海灘掃瞄,居然發現這隻紅隼蹲伏在石灘上,行動鬼鬼祟祟,不時身形往前移動。



海邊離紅隼蹲點不遠處,赫然發現一隻小青腳鷸站立水中,至此方明白為什麼紅隼不辭辛苦的蹲伏在石灘上,原來有一隻肥美的水鳥在此。不過紅隼似乎不善水性,查出紅隼食性其實還滿多樣的,但是多為陸棲動物或平原鳥類,並未有水鳥或水棲動物作為食物的記錄。也許因為小青腳鷸站立水中不敢起飛,所以紅隼不耐久候而飛離,久久之後小青腳鷸才敢活動並開始進食。



回到近海內陸,這隻紅隼幾次偷襲燕鴴均告失敗,只得停在屋簷上,似乎在思考新戰術,或者尋找疏忽大意的獵物。


許厝港!又是許厝港,就在一個多月前,在此發現一隻疑似"半蹼濱鷸"。21日,同一地點又發現五隻小濱鷸,在台灣,這也是迷鳥級的好鳥!
小濱鷸


那天,16日,靠近許厝港的海邊,除了白鷺,看不到其他種鳥,為了將輪船與白鷺一同入鏡,還折騰了好幾回。


在拍攝燕鴴時,時常看到附近有體型略小的小鳥在奔走、跳躍,再瞧,是鷚,有好幾種。另外還有雲雀,會突然直升半空中,並不停的叫嚷。這隻比較挺拔,我認為是北鷚。

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

半蹼濱鷸在台灣

簡介
半蹼濱鷸(Calidris pusilla/Semipalmated Sandpiper)屬於小型濱鷸,身長13–15厘米,翼展29–30厘米,體重21–32克,短脖子、適長的嘴(依身體比例)屬於厚直型,嘴基較厚,並順勢向嘴尖縮小,上嘴尖曲線略微下垂。適長的腿黑色,背部灰褐色,翼覆羽上有特殊琵嘴狀的暗色斑塊,腰及尾部中心黑色。胸部通常只有輕微斑痕;腳趾間有短蹼(很難看到)。其實,短蹼只是存在於腳趾的根部,但蹼卻能夠幫助牠們走在泥濘上而不會下沉。寬粗的白色眉紋,似乎在眼睛上方被擠壓,臉頰及頂冠灰色。上體灰褐色,下體偏白色。頭部和頸部色調淺灰,雌雄同色;冬羽時外觀色調上有小型三趾鷸的感覺。幼鳥類似成鳥,但背羽有更多的黑色鱗狀斑,翼覆羽羽緣灰白,上體及胸部微染橙色,約略呈部份灰色胸帶;相對於蒼白眉紋,頂冠顯得較暗。

分佈
一般繁殖於北極開闊的苔原地,喜歡靠近水源地區。冬季多數沿美洲東岸遷徙至南美洲沿海地區,也有一些鳥僅前往美國南部渡冬。渡冬時,沿著泥灘、沙灘、海岸的湖泊以及池塘、濕草甸遷移。牠們成群的遷移,數量可達幾十萬隻。這是一種在西歐罕見的鳥種,但經常有漂鳥到西歐,甚至少數非洲地區也有本種記錄。在亞洲,多半沒有記錄,僅於多年前在台南有一筆記錄。

實拍
今年九月,於大園許厝港發現一隻半蹼濱鷸,正在泥灘上專心覓食。





十月,於同一地點發現五隻小濱鷸,也是在泥灘上專心覓食。




辨識
在辨識上和半蹼濱鷸容易混淆者,多為深色(黑色)嘴、腳的濱鷸。包括西方濱鷸、小濱鷸、紅頸濱鷸及三趾鷸,其中三趾鷸體型達20厘米,比較容易辨識出外,其他如西方濱鷸(16厘米)、小濱鷸(14厘米)、紅頸濱鷸(15厘米)則不易從體型大小來分辨。總體來說,在夏天,也就是繁殖羽的情況下,各鳥種(前述三種及半蹼濱鷸)的獨特特徵非常明顯,分辨是不成問題的。困難的是冬季(冬羽)時,體色與特徵間的差異變得模糊不清,因此在野外時,必須依靠多種辨識方法交叉比對,才能理出端倪。

冬羽時小型濱鷸辨識小撇步(非100%)







名稱嘴型冬羽體色體型翼尖vs尾羽眉紋
西方濱鷸較細長略下彎上體及胸灰褐,胸帶較寬16厘米翼尖與尾羽等長模糊
小濱鷸較細直上體及胸棕褐,背具白V斑14厘米翼尖短於尾羽模糊
紅頸濱鷸較粗直上體及胸灰褐,背具白V斑15厘米翼尖等或長於尾羽模糊
半蹼濱鷸較粗直上體及胸灰褐,胸帶較窄14厘米翼尖短於尾羽粗白

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

架翎子--普通燕鴴

這是一種群居的,類似於八哥一樣的黑色小鳥。每年在收割稻穀時,它們便成群結隊而來,在這之前它們在哪生活兒?我並不知道。從它們到來的第一天起,全村鎮的雄雞像商量過一樣都停止了早鳴,代替它們早歌的便是「架林子」,「集牛兒......駕牛兒......嘟兒......」聲音優美動聽,催著人們起早幹活了。清晨,大人們拿著工具出工了,我總坐在姥娘的大門坎兒上聽「駕林子」鳴叫,心中總是莫名其妙地充滿喜悅。我們雖然都叫它「駕林子」,但學名叫什麼卻不知道,我常想大概是它們愛站在樹梢的原故吧!

前面這一段,是一位網友寫的一篇(架林子),其中幼年回憶的片段。作者非常生動的描述一種他在幼時見過的一群鳥,後來作者在網上搜尋,大致確認所述那群鳥即是"燕鴴",只是與印象中的鳥還是有些差異。而觀賞該文時,我本人也只在東營黃河口匆匆見過一次"燕鴴"幼鳥,當時還是靠資深鳥友指點記錄,實在沒什麼印象,故只能憑藉圖鑑來協助分辨。2008年4月底在蘭嶼第二次見到普通燕鴴,當時距離甚遠,依稀在鏡中看到牠的橙色喉部,以及那獨特的抬頭挺胸姿態,因而確認。遠遠的拍下小小身影,只當作一紀錄。

今年9月8日在大園見到三隻普通燕鴴,距離還是太遠,10月10日又在大園見到約250隻,可惜未帶單筒,始終未得近距清楚照片。前日觀天氣,預判本島將脫離陰雨,遂定昨日再探大園,期希尋覓這群燕鴴。果然在一片旱田中發現牠們,總數約200隻以上,另外伴隨十幾隻紅喉鷚,及幾隻小雲雀,甚至還有一隻雲雀直升至半空中懸停,並且不斷的叫嚷。

普通燕鴴俗名土燕子、燕鴴、架翎子,牠的兩翼修長,形如鐮刀,空中振翅時極似一隻大燕子。網友所稱"駕林子",應該與"架翎子"同義,同屬中國民間流傳之俗名。與領燕鴴極為相似,區別在停棲時普通燕鴴翼尖長出尾端甚明顯,而領燕鴴翼尖與尾端近等長或短於尾長;普通燕鴴腋部染橙色,而領燕鴴腋部潔白。

有趣的是,在台灣一般認為普通燕鴴是屬於夏候鳥,而事實上普通燕鴴應該屬於春秋兩季的過境鳥。夏天繁殖於中國華北、東北、華東及日本,冬季南遷至印尼更甚至於澳大利亞,遷徙時見於中國東部多數地區。普通燕鴴形態優雅,常聚以小群至大群活動,性喧鬧。與其他涉禽混群,棲於開闊地、沼澤地及稻田。善走,頭不停點動。飛行優雅似燕,於空中捕捉昆蟲。

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

雙十尋鷹

十月鷹訊勾人心
每年十月,北方的猛禽開始南遷,牠們(多類鷹種)一路御風南下,尋找冬季最佳覓食場所,最遠將達赤道附近。台灣位於部份猛禽的遷徙路線上,因此十月的鷹訊是十分誘人的,很多欲欣賞鷹柱升空壯觀場面的同好,紛紛進駐墾丁公園,就是為了一睹群鷹飛舞、舖天蓋地的盛況。近期和老駱同學連絡上,竟然也是賞鳥同好,說不得要同行切磋一番。幾經商酌,趕赴墾丁已經不切實際,不如就近前往觀音山,看看有沒有機會!

觀音山上觀鷹行
觀音山原本是公認的春季猛禽北返觀鳥點,今日權充秋過境的觀鳥點,有些不恰當,但是也不無小補。早七點,一行人集結在永和,另外兩人是蒞台同學及其友好安先生。吃完有名的永和豆漿及燒餅,逕上64號快速道路。這條快速道路月初才全線開通,真是順暢;兩邊整治過的河濱公園,清新悅目,襯托快速道路宛如觀光道路,變化多端的景色一幕幕。正看得目不暇接,車子卻已經開始下觀音山交流道。



從凌雲路上山,路上已是熙熙攘攘,適逢周六假日,登山一族不可小視,只有絡繹不絕方能形容。中途小停,拍拍照、賞賞鳥;一群繡眼鳥圍著一棵大樹吃果果,一隻五色鳥站在電線桿頂呼喚牠的同伴。



然而天氣似乎並不開朗,密佈的雲層更喜歡黏著山頭。對於"觀鷹"這個目的,看來也及早宣佈夭折。所幸觀音山畢竟是座名山,可看之處還是不少,而且清新的空氣也吸引不少遊客或登山族。







大夥的心態都很好,並未因天氣陰霾而掃興,頻頻對著四周取景拍照,還是不亦樂乎!



翻過觀音山,前面又是一番景象,遠處的台北港像似海市蜃樓般,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。








64與61的接點--台北港
在山上觀察台北港時,發現港區右邊有一片濕地,生態及位置都很適中,期盼該地能留置給生態保育之用。下到濕地後,竟然發現此地已經闢為濕地公園;沿潟湖有自行車道及人行步道,周圍生態依然保留原始風貌。














高人一等的觀景台,除了可以觀景,也宣示其也是觀鳥台。潟湖裡有不少的鷺鷥,大、中、小白鷺通通到齊,還有為數不少的蒼鷺,佇立在潟湖中一動也不動,恰如牠們的外號--"老等"。




眼尖的蒞台同學瞧見枯樹上的棕背伯勞,招呼大家過去拍照。而我採取迂迴路線企圖更接近時,卻不察附近的一群家八哥被我驚飛,導致伯勞也被八哥趕走。所幸回程時,又再度看到這隻伯勞,終於小心近身而拍得照片。



隔壁的台北港在陰霾的烏雲下顯得格外堅挺,這是一座新的港口,肩負日後兩岸的船運大任,目前看來船隻進出似乎有些冷清。



離開台北港後,轉入61號濱海公路,準備直接到大園觀水鳥。又是一條暢通無比的道路,開車的蒞台口中卻碎碎唸,抱憾不但不見鷹柱,連隻像樣的猛禽也不得見。隨口應付他,說是過林口後,附近山崖曾經見過遊隼出沒。誰知蒞台當了真,一邊開車一邊眼角飄向山頂,竟然真的發現一隻遊隼。索性停車路邊觀看,只見遊隼從天際直衝而下,在地面捉住一隻山鼠,騰空飛向山巔。(待續)

意見欄

工具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