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再挑軟柿子吃
俗話說:柿子挑軟的吃。這是中國人揶揄投機取巧、專走捷徑的行為。小時候,很少吃到柿子,一是季節因素,二是價錢不菲,且多為柿餅乾貨。還真不懂為何要挑軟柿子吃,也不懂挑軟柿子吃有什麼不對?稍長,可還覺得本就該挑軟柿子吃,因為好吃嘛!
90年代的第一次去日本旅遊(也僅一次),一路遊來,不覺得有什麼驚喜之處。郊區各景點,只不過比台灣郊區乾淨點、精緻點而已。各種建築、寺廟、風俗、習慣、歷史、典故等,不是與台灣相似就是傳承於中國,或抄襲於中國。有一天參觀一座觀光茶園,不想跟進去參觀,逕自在園外閒逛,看見一水果攤,只賣柿子。那柿子個個碩大無比,心想我大概是土包子,還真沒見過這麼大的柿子,真的是柿子嗎?陽光下漫射著金光閃閃,真像似大元寶!忍不住想買一只當紀念,價錢不便宜(忘了多少錢),但是還能接受。回到旅館就在手上把玩著,和夫人一起琢磨,這倒底是不是柿子?怎麼這麼硬?還是生的嗎?現在可不可以吃了?還是再放個幾天等它熟透再吃?一連串的疑問困擾著我,最後決定立刻就削皮吃了,以免遺誤戎機。這個決定真是太對了!否則我不知道硬柿子是這麼好吃,那個脆勁像啃胡蘿蔔,可那個甜度像吃蜜糖,別提有多享受了!吃完想到的第一件事,到那裡可以再買些帶回台灣?無奈於旅行團行程已定,最終帶著滿滿的思念回台灣。
當年,資訊不發達(互聯網剛萌芽),一直不知道這柿子的由來,只認定它是日本柿子。可能因緯度高,又是在高海拔山區栽種,所以這麼特殊。曾經在去東北探親時,企圖嘗試吃吃東北的柿子,會不會同樣好吃?現在知道大錯特錯了!近兩年,台灣的大賣場偶有大型柿子出現,都不是我思念的"日本柿子"。
前天開車去東眼山,進山的台7號道路上就看到兩邊不少攤販,有高冷蔬及水果,其中就有我熟悉的景象,一整片金光閃閃的柿子攤,我猜測台灣已經開始引進日本柿子栽植,沒準這就是,當下決定回程時一定停下看看。果然,老闆娘很自滿的承認是自家種植的。整間鋪面都是大柿子,可價錢不一樣。掃視一遍後,發現柿子都很大,但是還是有的略大一點。有的是金黃色,有的透著番茄紅,實在搞不懂好壞之分。探詢老闆娘,她只推說因為重量不同而有價錢差異。我只得要她給我試吃,以確定是我想要的味道。味道果然是,瞧她手中的試吃品,屬於小個泛紅的那類,看不出有太大差別。不過我很自豪的刁嘴,還是略略覺得脆度差了那麼一點點,可惜當時沒有太在意。最終買了一盒大顆(六只),一盒略小顆(八只),六只比八只還貴三成。
回家仔細研究,一併上網查資料。大小不是重點,新鮮度才是重點。越新鮮吃起來越脆,放久一點,硬度(脆度)降低,表皮硬度軟化是局部(果蒂部份先)擴散。所以柿子攤都把底部朝上,摸起來差不多硬,個中玄機老闆娘最清楚。這在日本也是按價差出售,可是他們嚴格遵守信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