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邊鳥潮
上周赴大園觀鳥,行經許厝港濕地前緣的防風林,竟然遇到"鳥潮"。大致觀察到有台灣鉤嘴鶥、棕頭鴉雀、灰頭鵐,各有七、八隻以上,其中灰頭鵐應該是渡冬候鳥,另兩種是本地留鳥。所謂"鳥潮"(也有稱之為"鳥浪"),宛如礁岸邊突如其來的一陣大浪,也似潮水般定時而至,只是來的是鳥群而非海水。有經驗的賞鳥人多多少少都碰到過,但是並沒有特別的討論和定義。個人在台灣山區的確碰到過很多次,在內地都江堰山區也遇到過二次。基本上"鳥潮"多為本地留鳥所組成,鳥種數三種以上方承認具備"鳥潮"條件。"鳥潮"的特性是成混群並行,依照領頭鳥循例行路線行進而不散。沿途可能就地覓食或僅隨行,鳥種組合常分高、中、低層行進。個人在台灣新店山區常見的組合為繡眼鳥(最上層)、繡眼雀鶥與黑枕王鶲(中層)、台灣鉤嘴鶥與紅頭穗鶥(底層),幾乎每天差不多時辰差不多路線出現。在都江堰時,組合多為山雀、鴉雀、雀鶥及穗鶥等。
這次"鳥潮"較特殊有兩點,一是個人首次在近海邊林地發現,二是個人首次發現留、候鳥混群的"鳥潮"。由於車行防風林便道,與路肩林木相距咫尺,"鳥潮"突然出現,到處是鳥,嘰嘰喳喳好不吵鬧,恍如置身鳥群之中。拍攝時被鳥群混淆的不知所措,無法專注拍攝特定鳥兒。一如經驗所知,"鳥潮"大約堅持了五分鐘,過後,大地復歸寧靜,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。
灰頭鵐在大園冬天常見,以往多是單隻出現,且性怯生,見人即閃!這次估計有十隻左右,而且還願意站立枝椏觀望一會兒,無奈時間寶貴,沒得挑方位、背景、光線,能拍到即稱幸運!
灰頭鵐
棕頭鴉雀只拍得一張,而台灣鉤嘴鶥(棕頸鉤嘴鶥、小彎嘴),只得目送沒入林中。
棕頭鴉雀
許厝港濕地常有不同的鷸鴴類蒞臨覓食,但是這種型態比較像"流水席",並非意義上的"鳥潮",長嘴劍鴴是吃"流水席"的一員。
長嘴劍鴴
靠近廣興堂西方水田,一群黑翅長腳鷸夾雜大、小白鷺及非洲聖鹮。雖然也是混群,但不算是"鳥潮"。
非洲聖鹮
許厝港濕地也有燕子在此覓食,不過這是洋斑燕!與家燕的區別在下體污白,尾不如其長且無延長。
洋斑燕
黃鶺鴒也常常與鷚屬一起覓食,但是牠們並非"混群"。因為牠們各有各自的群體,只是同屬鶺鴒科,習性與食材類似,在野外撞車純屬正常。
黃鶺鴒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