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

漫談野外觀鳥史

野外觀鳥活動在歐美發達國家早已行之有年,早在十九世紀歐洲豪強駐外人員,包括使節、商人、傳教士等,在他們主業之外,一併參予觀鳥活動。假以時日,這些業餘觀鳥者已經累積豐富的野外觀鳥經驗與資料,進而成為鳥類專家或學者。繼而出版一系列鳥類刊物、圖鑑,並且由此基礎推廣了歐洲民間觀鳥活動。日本在甲午戰爭後,也成為海外殖民國家,依據日本人媚洋又善模仿的天性,日本也出了幾個業餘觀鳥專家。因此,日本是繼歐美之後,尤其是相較於亞洲,第一個民間觀鳥活動發達國家。

二次大戰後,相繼韓戰、越戰結束,世界的氛圍趨向於發展經濟。此後20年,產生了所謂亞洲四小龍,台灣、香港、韓國、新加坡。四小龍的人民富裕了,開始想東想西,想找點不一樣的樂子。"賞鳥"這個詞是那時候創造出來的專門名詞,"賞鳥"是高尚、時髦的休閒活動;一本洋文鳥圖鑑,一付專用賞鳥望遠鏡,都要索費不貲,更別說專業的照相機了。也因為如此,四小龍的台灣、香港、韓國、新加坡成為繼日本之後觀鳥活動最發達的地方。

2000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由約翰.馬敬能、卡倫.菲利普斯及中國學者何芬奇合著的"中國鳥類野外手冊",就是這本書開啟了中國近代觀鳥史。這是第一本描述中國鳥類最完整的圖鑑參考書,定價76元人民幣,遠低於同類書籍的價格,很顯然的目的是為了推廣中國觀鳥活動。此時中國進行改革開放了20年,已經有一部份人先富了起來,中國觀鳥活動的蓬勃應運而生。中國的特有種鳥類豐富獨特,南來北往的候鳥品種、數量在亞洲數一數二。如果世界鳥類版圖缺少中國這塊的資料,將是嚴重的缺憾!

最近美國政府發表了一個粗略統計的觀鳥人數,這個數字似乎引起了美國鳥友們的爭議。有一個美國人開玩笑的將觀鳥者區分如下:
Listobirder(鳥種派) :
觀鳥主要是為了積累一生中看到鳥種的名單。
Aesthetobirder(唯美派) :
享受觀鳥主要在於欣賞其美麗。
Audiobirder(氛圍派):
主要為享受處於四周鳥類們歌唱與鳴叫的環境。
Sociobirder(社交派):
出去觀鳥主要是為了享受與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的快樂。
Exclusobirder(痴情派):
只專注在自身對於觀鳥的興趣上。
Inclusobirder(博愛派) :
宏觀式愛鳥,以愛鳥為己任者。
Envirobirder(環保派) :
熱衷於環保者,並且積極參予有關環保活動。
Tranquilobirder(自然派):
享受自然世界者,其中當然包括鳥類,並為世界和平與安寧祈禱。
綜合派
也有人屬於以上各派的不同組合者。

沒有留言:

意見欄

工具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