眶如白絹--暗綠繡眼鳥
清朝光緒年間屠繼善纂修恆春縣志(公元1893年),眼眶似彩線刺的織品而名繡眼,曰:「繡眼,綠脰子,一名竹葉青。」
清宮鳥譜作粉眼,有如下記錄,曰:「粉眼,形如黃雀而小,黑睛白眶,青黑嘴,黃頷,胸腹微紅,頂至背黑黃色,翅尾蒼黑色,近尾背毛帶赤黃,青足。
繡眼鳥是分佈於非洲、亞洲及澳洲的一個大科鳥類。繡眼鳥多數種類的眼周有一圈銀灰色羽,因此得名。暗綠繡眼鳥體型嬌小似山雀,體羽綠橄欖色或偏黃色,嘴細小而下彎,翼短,腳小而強勁。暗綠繡眼鳥性活潑,常結成混合群在林間的樹枝間敏捷地穿梭跳躍,或在樹頂尋食小型果實及昆蟲,也飛臨花朵上食花蜜如太陽鳥。
暗綠繡眼鳥俗名白目眶、白眼兒、奀籐、粉眼兒、金眼圈、相思仔、繡眼兒、綠繡眼。在中國於黃河以南繁殖,大都是夏候鳥,在南部沿海省份為留鳥。叫聲為吱吱尖叫及嘁喳作叫,鳴叫聲似「滑兒,滑-兒,滑-兒」,婉轉動聽。典型的繁殖季在3到6月之間,有些甚至在秋季繁殖。交配時間很短,通常只有幾秒鐘,然而交配次數很頻繁。巢型為杯狀型,巢口直徑約5公分,高度大約也是5公分。巢材通常使用乾枯的草,雌雄鳥一起負責提供建材與築巢。較常見的窩巢卵數為2~4顆,一年有1~2次巢,甚至更多,依食物豐富度或繁殖成功率而定。孵蛋期間,通常公母鳥輪流孵蛋。幼鳥屬於晚熟性,剛孵出的幼雛身體光禿無毛,眼睛未開,無法自行保溫與進食,須倚賴親鳥提供保暖與食物。由於巢很小,三、四隻幼雛擠在狹小的巢內,一隻要轉身,通常會牽動整個巢內的氣氛。
台灣東南方綠島與蘭嶼的族群屬於亞種巴丹綠繡眼(batanis),巴丹綠繡眼的嘴喙較寬,背羽綠色較深。
巴丹亞種(batanis)
暗綠繡眼鳥鳴聲
暗綠繡眼鳥視頻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